11月19日,晨鳴、APP、博匯、萬國紙業宣布了最高200元/噸的漲幅,據小編不完全統計,這應該是自2019年以來白色系工業原紙第八次漲價了。
今天上午,市場又傳出某龍頭箱板紙與瓦楞原紙上調50元每噸的消息,這也是繼9月紙箱原紙上漲以來第四次漲價了,前三次合計有150-300元/噸的漲幅。
對于過去紙業市場發生的一輪輪漲價,市場上基于不同的立場自然有不同的解讀,大致有廢紙短缺說和旺季推漲說。但在小編看來,過去幾輪原紙的漲價主要有兩大推手:1、漲價是對過去紙價大跌的修復,也可稱為報復性上漲。以白卡紙為例,紙價從2018年4月的6600~6700元/噸高點開始一直下跌,跌至2019年1月的4950元/噸后,開始了連續8輪的報復性漲價。而紙箱用紙則在經歷了2019年的連續五輪大降后,掀起連續四次漲價。2、訂單集中釋放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,從9月開始的原紙上漲主要有兩個引擎推動,包括包裝印刷廠超低水平的原料存量和雙十一需求的集中釋放。這兩個動因造成了工業原紙的需求猛增。
對于現在的市場需求,一些機構普遍認為由于紙廠庫存低位,廢紙穩中部分上調,成本上升,市場需求平穩,因此整體看好紙價穩中有漲。
但上述分析顯然忽視了兩個事實,一是下游包裝印刷企業的原紙存量已經回到較高的水平,二是包裝訂單經過雙十一的集中釋放后,目前市場需求非常慘淡。
如果把時間跨度放大到整個2019年,在整體居民收入下滑,物價上漲的情況下,雙十一的意外火爆固然拉動了包裝的需求,但消費需求的過度集中與透支,將意味著雙十一后包裝需求的空心化。如果再疊加中美貿易談判進展不順而導致大量訂單被提前消化,未來三個月,甚至半年內的內需與出口需求均難以提振。
雖然包裝印刷業內普遍認同訂單淡凈的說法,但為了獲知到比較翔實的信息,小編在16個微信群做了一下“出口民調”,雖然樣本數并不算多,但結果與我們的預期完全符合。
如果我們再回溯到2018年,同樣是雙十一訂單集中釋放,同樣是輸美商品訂單提前透支,結果從11月開始的淡季,一直持續到了今年的6月份。以此來類推,未來的需求著實不容樂觀。
那么,是不是在淡季到來的情況下,減少庫存才是唯一正確的舉措呢?應該說這種思路也只能說對了一多半,或者說有70%以上的可能性。但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問題,就是物價上漲有時不是供需問題,而是貨幣現象,就是說錢不值錢了,買不買都會漲價。參考今年上半年水果的飛漲和下半年各種降準降息,未來幾個月內也很難判定會不會出現大宗原材料大幅上漲。
現在,面對著上游造紙廠商的一片漲聲和下游客戶不斷加碼的降價壓力,包裝印刷企業如履薄冰,極限受壓。對于眼下的經濟下行調整,與其大開大闔與漲跌相俯仰,倒不如抱緊優質客戶,緊縮規模,走穩步經營的道路。
未來的市場行情風云變幻,我們將盡可能把更宏觀視野、更客觀真實、更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分享給大家。